限制炒房,杭州楼市再出大招 |
文章由 桐庐房产网编辑发布 类型:
房产新闻
加入时间:2024/7/8 10:06:32 |
|
昨天,杭州发布楼市新政,再次成为焦点。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这次的新政,其实是之前摇号政策的“补丁”,目的依然是为贯彻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精神,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炒房。 《通知》对公证摇号销售的人才限售、无房倾斜、无房家庭、意向登记等几个方面做出了确定。
政策“打补丁”是为了限制炒房
纵观这几条“政策”,都是紧紧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精神,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炒房。 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地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杨鸿对《通知》进行了解读。 《通知》中,进一步规范了高层次人才优先购房有关要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打击“纯投资”购房者,一旦限售,可以制止人才抱着“炒房”的目的优先购房,避免不公。 “根据今天开始新发的预售证,如果高层次人才参与这些住宅项目的优先购房登记的话,就要适用本政策,在此之前不适用这个政策。”杨鸿解释道。“不能同时参加两个以上项目摇号,也是从即日起,之前已经登记的就算了。” 《通知》也对“无房家庭”的认定进行了补充,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杭州周边几个不限购的城区。 “例如在淳安、桐庐、建德、临安这些区县市的,都在这个范围内的。如果购房者在杭州限购区范围内购房,除了满足原有的条件之外,还需要在限购区纳税或者缴纳社保满一年,这主要是为了确定购房者在杭州限购区内有实际居住、工作需要。你人在这,然后你在这买,我们是希望也减少投资炒房的可能性。”杨鸿说。 在《通知》中,进一步加大了对“无房家庭”的倾斜力度,明确均价35000元/平方米以下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对“无房家庭”的房源保障比例一般不低于50%。 这个价位也不是随便定的,是经过长时间市场调研、数据统计,以及结合杭州商品住房成交的均价来确定的。“在调研中发现,自住刚需购房者需求点,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均价的房源项目中。” 至于一户购房家庭同时只能参与一个新建商品房项目的购房意向登记,杨鸿解释,一户购房家庭同时只能参与一个新建商品房项目的购房意向登记,避免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客靠金钱挤占自住需求购房者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住的家庭,能更明确一点自己的需求
以往“全家总动员摇号”的漏洞将被堵上
杭州人才政策加速了人口引入,由此产生了大量购房需求。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杭州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同比大增。据克而瑞监测数据,杭州6月份二手房共成交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此外,杭州今年1-6月二手房成交量达到359万平方米,较2019年同期增长54%。 从新房成交情况来看,杭州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8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1%,同比增长49%。 中房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陈焕春认为,几条新政,条条围绕“房住不炒”,支持自住抑制投机炒房。特别是对于此类限购区域的购房资格重新界定,防范了一些户籍人口炒房的做法,有助于确保杭州市内十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这项政策“补丁”也让杭州出现了相关“限售”的条款。同时,明确一户购房家庭同时只能参与一个新建商品房项目的购房意向登记,也让以往“全家总动员摇号”的漏洞被牢牢堵上了。 另外,有不少单身人士担忧,这些政策都是针对“家庭”出发,单身人士要买房怎么办?杭州住保房管局表示,接下去还会继续收集数据,调研单身购房需求,继续完善相关政策。
杭州人才摇号政策实施两个多月受到众多人才肯定
2018年4月,杭州实施摇号买房。 2020年4月1日,出台人才摇号政策:“经认定的A类人才在杭购买首套住房可免摇号;经认定的B、C、D、E类人才及符合条件的相应层次人才在杭购买首套住房,可在新建商品住宅公开摇号销售时按不高于20%的房源比例优先供应。”
7月2日,摇号政策增加“补丁”。
不难看出,此次新政出台,是为了防止短炒,一定程度抑制投机行为;减少单盘摇号登记人数,给楼市适当降温;并增加无房户比例,让刚需优先买房。 据透明售房网统计,2019年,杭州上市的11万套房源,吸引摇号人次75.7万户,其中有7.6万户摇了3次以上,无房家庭占比29%。 中房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陈焕春认为,这项补丁政策的出台,也从侧面肯定了杭州的人才购房政策,的确吸引了大量人才。 “本身针对人才有各类购房优惠的政策,也是为了这个城市能够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可以安居乐业。其实人才政策刚出来的时候,确实社会上有一定的担忧,如果用人才的名额,似乎比较容易在一些特别难摇的楼盘里,就相当于进入到一个无竞争的空间,因此,关于人才摇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陈焕春说,当时就有人担心,会不会有人才来杭州炒房。 “现在,我们的政策整体上就变得更加合理。”陈焕春表示,杭州现在对人才的吸引力,其实还是非常好的,去年就有50多万新人来到杭州。全国各地的人,都看到了杭州的综合竞争力。 |
|
|
出处: |
|
|